离今年的成考只有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了,威廉希尔app 成人高考频道小编再次为您编辑“专升本语文辅导:2013年成考专升本语文答疑精选”,希望您学习愉快!
问题:"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代词,只"这个"的意思,请问是否"是"在古文中一直表示此意思?一直是代词呢?
解答:
“是”是代词,可以代人、事、物,经常做主语、宾语,有时也做谓语。可以译做“这(那)”,或将所代的对象译出。
古代汉语中,有些判断句中,“是”好像是动词,其实仍是代词。
但经过汉语的不断演变,汉代以后,“是”产生了动词的用法(系动词),这跟今天的“是”的用法一致,很好判断,如“此必是豫让也”。
还有一种情况,“是”做动词,译为“肯定”,如“好是非古今”。
问题: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 请问演绎论证是指怎样的形式? 能否举例说明?
解答:
演绎论证指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得出一个关于一般情况的结论。
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引用普遍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比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名言“满招损,谦受益”,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
问题:请问论证方法中, "对比法"和"类比法" 的区别? 我的理解是:对比既个别比较个别, 而类比则是一类事物比较一类事物
解答:
比较论证包括对比法和类比法。
其中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的方法叫类比法。
把性质特点不同、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的方法叫对比法。
问题:
今天看了<大同>, 有些名词不是很明白,望能讲解:
1.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
2.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另外, 五帝是指什么? 三代之英指什么? 孔子文中所说的小康社会为何不是五帝时代?
解答: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看注释,刑同型,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准则”,全句译为,“以仁爱为法则,讲求礼让,把常规展示给百姓”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正和笃,使动用法,“正”译为使……正常,“笃”译为使……纯厚。“以”是介词,译为“用来”
三代之英:看注释,指夏商周三代的英杰,具体说,指夏代的大禹,商代的商汤,周代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五帝:上网搜索,结果如下:
五帝有五说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小康社会不如大同社会,五帝时代在孔子心目中有可能是更为完美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不能维系,美好的东西失落后,才进入了小康社会。
问题:
1)在史书类型中我发现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我对他们的理解是:
国别体:按国别纪录;编年体:按年份纪录;纪传体:按人物纪录
请问是否正确,另外还有其他的类型吗?
2)在《冯媛客孟尝君〉中:
《冯媛客孟尝君〉中最能表现冯媛政治才能的情节是:
a。焚券市义;b。营造三窟
我选择了b,因为我认为a的情节反映了冯媛的民本思想,但答案是a,我有些不明白。
3)请问散文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现在看的文章除了小说就是散文?那杂文和散文是什么关系呢?
解答:
1)你对几种史书体例的理解是基本正确的。
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说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载;还有我们现代历史中常见的专题史,比如经济史、军事史、水利史等。
2)选a,焚券市义更多的反映了冯谖的政治上的权谋和机敏,从维护统治者利益出发来考虑,而非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所以不算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b选项包罗了冯谖所有政治上的作为,不符合题干“最”的要求。
3)通行的文体划分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分法。不属于小说、诗歌、戏剧的基本都划归在散文类里。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威廉希尔app 成人高考频道小编再次为您编辑“专升本语文辅导:2013年成考专升本语文答疑精选”结束了,我们还会整理更多的复习资料,请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