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含意,唐人所谓曲,即我们现代的词,元人所谓词,才是后来的文学曲。
在文学史上,以元代的曲地位最高,有唐诗宋词元曲之称。元曲的盛行,
一方面是由于宋末的词过于典雅,脱离了民众。女贞和蒙古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的音乐随之输入,于是金元之乐与民间的俗谣俚曲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学形式——曲子。后来文人纷纷创作,造成了元曲创作的盛况。散曲中最先产生小令,由小令合调,再变为套曲,加上动作,说白,安排情节,搬上舞台,就成为戏曲。元代戏曲的发展,又促成了元曲的辉煌。
另一方面,也是词的发展已至顶峰,难有人能超越和突破,新的和薄弱领域的创造,成功和成名的机率比超越顶峰而成名的机率大的多,那个文人能不懂这个道理?更何况元代戏剧的发展需求大量的戏曲去服务和支持,因此形成了元曲的发展,创造出了中国韵文学的第三个辉煌和顶峰。
曲通常分为南曲和北曲,是与词的体裁较相近的一种长短句式的诗。但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有些曲牌还可以增句,用韵与近体诗(格律诗)和词不同,语言较通俗,接近口语
曲分为戏曲(即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散曲两类。曲牌有南北都有的曲牌和南曲牌、北曲牌共百多个。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7、散曲语言自然朴实、清新明快、大量吸收运用方言、俗语、民间口语,是指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