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之货币政策

2014-08-25 13:38:00 字体放大: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就等于向货币市场注人基础货币,如果这些货币流人到社会中,例如流人到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中,会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如果流人到商业银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则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增加。在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并进而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被家庭部门还是企业部门或者被商业银行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并引起利率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减少。因此,当政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时,通常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除包括上述三个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包括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是:(1)不动产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进行限制;(2)消费者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信贷条件的控制;(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证券市场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的控制。

除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外,还有其他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就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发放贷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数量和结构的目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告诫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缩贷款规模,以抑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在货币政策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主要有二。

一是利息率效应。利息率效应又称凯恩斯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出现总需求膨胀,经济中出现正缺口,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公众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即 会增加,但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即 会减少。 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水平无关。但 的减少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抑制投资需求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也会受到抑制,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减轻需求膨胀对经济的冲击。相反,当总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萧条时,由于物价水平下降或出现通货紧缩,投机性货币需求 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减轻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形成的冲击。

二是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总需求膨胀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减少,即实际购买力降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的膨胀和通货膨胀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相反,在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时期,由于价格水平下跌,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增加,即实际购买力会上升,这又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对通货紧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一样,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但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单纯依靠这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增长,熨平经济波动。在此情况下,政府运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就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