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mics)出现前的经济学理论
(1) 古典经济学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集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大成,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他的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被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
(2)新古典经济学
1890年,英国的马歇尔在综合19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边际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经济学原理》,系统阐述了均衡价格理论,力图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协调,永恒发展,由此形成的新古典学派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
2. 凯恩斯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一生经历的时期(1883~1946年),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盛衰变化的完整周期,早年他由于受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熏陶,赞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能维持社会发展的观点,所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随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此时他正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深感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不符合事实,必须建立新的理论以代替旧的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在该书的原序中,凯恩斯这样写道:“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人人心。所以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通论》论证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实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他所揭示的“一只看得见的手”,表明国家需要掌控社会经济生活。《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其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 (1)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2)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3)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4)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5)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6)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背离了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立的新经济理论体系。有人把凯恩斯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也有人把凯恩斯和亚当·斯密、李嘉图并列,凯恩斯一度被歌颂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还有人认为,《通论》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理论上引发一场“革命”,而且也表现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宏观总量分析,还在政策主张方面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阶段。凯恩斯的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追随者所补充和发展,形成凯恩斯主义,并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居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