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复习:流动资产管理

2011-05-31 11:32:51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2011中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复习:流动资产管理,是威廉希尔app 为广大考生搜集并整理的,希望可以帮助您,具体内容如下:

一、现金管理

(一)现金持有目的与现金管理目标

1.持有现金的目的——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

交易性需要——指满足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企业的收支往往是不同步的。为了保证货款支付、债务偿还等现金需要,企业必须维持适当的现金余额,才能使业务活动正常地进行下去。

预防性需要——指置存现金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需要。由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现金余额,以防不时之需。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现金需要量就越大。此外,预防性现金数额还与企业的借款能力有关,如果企业能够很容易地随时借到短期资本,也可以减少预防性现金的数额;若非如此,则应扩大预防性现金额。

投机性需要——指置存现金用于不寻常的购买机会,比如遇有廉价原材料或其他资产供应的机会,便可用手头现金大量购入;再比如在适当时机购入价格有利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等等。

2.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

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及偿债的前提下,将现金余额降低到足以维持企业营运的最低水平,并利用暂时闲置的现金获取最大收益。

(二)现金支出的内部控制

1.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2.定期轮岗制

3.现金支出的授权批准制度

4.现金支出程序

(1)支付申请。

(2)支付审批。

(3)支付复核。

(4)办理支付。

5.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日常管理及清查制度

企业应当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

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套取银行和他人资金;不准无理拒绝付款,任意占用他人资金;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应当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6.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按规定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7.监督检查制度

(三)现金集中管理制度

企业实现现金集中控制有四种主要模式:

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设立结算中心模式、财务公司模式。

二、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成本与管理目标

1.应收账款的功能

2.应收账款成本

(1)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资金成本率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账期

(2)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

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主要包括:

①调查顾客信用情况的费用;

②收集各种信息的费用;

③账簿的记录费用;

④收账费用;

⑤其他费用。

(3)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

应收账款因故不能收回而发生的损失,就是坏账成本。此项成本一般与应收账款发生的数量成正比。坏账成本一般按下列公式预计:

坏账成本=赊销收入×估计坏账百分比

3.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如果赊销增加,利润就会增加,但相应的与赊销相关的成本就会增加。如果利润的增加,大于相应的成本增加,增加赊销是合算的;如果利润的增加小于相应的成本增加,增加赊销就不合算。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上述信用销售的功能与相应成本的平衡。

这种平衡是通过建立并有效执行适当的信用政策来实现的。

(二)信用政策及其财务评价

信用政策是公司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基本策略与措施,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与收账政策三个方面。

1.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通常用预计的坏账损失率表示。

如果企业制定很高的信用标准,即只对最有信誉的顾客进行信用销售,企业会失去一些很有潜力的客户,还可能将客户推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因此,尽管所遭受的坏账损失会很小,同时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及收账成本也会相应减少,但它将可能减少销售额,从而减少利润。

如果企业制定很低的信用标准,即对大多数顾客进行信用销售,它将可能增加销售额,从而增加利润,但所遭受的坏账损失、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及收账成本却会相应增加。

为确定最优的信用标准,企业应在信用的边际成本同增加的销售额的边际利润之间做出选择。

当然企业在确定信用标准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其一,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政策;

其二,企业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

其三,客户的资信级别,客户资信程度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五个方面,即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等,简称“5C系统”,其中信用品质是决定是否给予客户信用的首要因素。

2.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规定了信用连续的时期以及提前付款的折扣和期限。

典型的信用条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用期限、现金折扣期和现金折扣率。

(1)信用期限

信用期限是企业要求客户付款的最长期限,只要客户在此期限内付款,便可认为该客户没有违约。延长信用期限客观上刺激了销售,但也相应增加企业在应收账款上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并可能加剧企业的坏账风险。因而,最优的信用期限是根据销售增加为基础的边际收入与增加的边际成本而确定。

(2)现金折扣期限与现金折扣率

现金折扣期是指可以获得现金折扣的付款期限,即在多少天付款可以获得现金折扣。现金折扣率是指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付款可以少付的货款比率。企业提供现金折扣的潜在收益:

①将吸引一批视现金折扣为减价出售的新顾客;

②继续吸引一些老顾客专门为享受现金折扣而提前付款。

(3)信用条件的财务评价

3.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包括从债务人那里收取超过或没超过正常的赊销期限的款项的程序。

履行收账政策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收账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法律费用等,这就是收账成本。

通常在一定限度内,收账成本越多,措施越得力,坏账损失与机会成本就越小,但二者并非呈线性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最初支付的收账成本不会使坏账和机会成本大量减少;

收账成本陆续增加,坏账和机会成本会有较大幅度减少,产生越来越大的效应;

收账成本的增加达到一定限度(饱和点)后,其对进一步降低坏账损失的效力就会逐渐减弱,以至得不偿失。

合理的收账政策——应该使坏账和机会成本的减少大于收账成本的增加额。

三、存货管理

进行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存货水平,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存货成本。

(一)存货的成本

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必定会有一定的成本支出。存货成本有进货成本、存储成本。

1.进货成本=存货进价+进货费用

进货成本是指存货的取得成本,主要由存货进价和进货费用两项构成。

(1)存货进价又称采购成本,是买价与采购数量的乘积。

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存货进价稳定,与进货批量无关。

(2)进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是指为订购材料、商品而发生的成本,如与材料采购有关的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费、运输费、检验费等。

进货费用中的变动部分,如差旅费、电报电话费等,与进货次数成正比,因此属于经济批量决策的相关成本;

进货费用中的固定部分,如专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与进货次数无关,属于决策无关成本。

2.储存成本

(1)储存成本指在物资储存的过程中发生的资金占用费或机会成本、仓储费、搬运费、保险费、存货残损霉变损失等。

储存成本可分为变动储存成本与固定储存成本。

(2)变动储存成本如存货资金占用费、存货残损霉变损失、保险费等,与存货储存量成正比,因此属于经济批量决策相关成本;

(3)固定储存成本如仓库折旧费、仓库职工的月固定工资等,则属于决策无关成本。

关注:

储存成本=变动储存成本+固定储存成本

变动储存成本与存货储存量成正比

(二)经济订货批量

经济批量——指一定时期储存成本和进货费用总和最低的采购批量。

这两种成本的高低与订货批量多少的关系是相反的。

1.订购的批量大,储存的存货就会多,会使储存成本上升,但由于订货次数减少,会使进货费用降低;

2.反之,如果降低订货批量,可以降低储存成本,但由于订货次数增加,会使进货费用上升。

存货控制的目的,就是寻找这两种成本合计数量最低的订购批量,即经济订货批量。

(三)ABC分类管理

所谓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公司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按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

存货分类的标准:

金额标准和品种数量标准,其中金额标准是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供参考。划分时按照公司确定的标准通过列表、计算、排序等具体步骤确定各种物品所属类别。这样通过对存货进行分类,可以使公司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经济有效的管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