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app 收集整理了,2013年审计师考试宏观经济学基础重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差异:共5个方面不同(常考,重点掌握)
项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政府中央银行
传导过程的差异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或调整税率等手段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传导更为直接)通过对中介指标(如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汇率等)的间接调控
政策手段不同税收、预算、补贴、公债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等。
政策时滞(内部、外部)不同1.内部时滞:采取政策行动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1)财政政策(相机决策)的认识时滞同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大致相同。
(2)财政政策(相机决策)的决策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长。
(3)财政政策(相机决策)的行动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的行动时滞长。
(4)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的内部时滞为零。
2.外部时滞: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比货币政策时滞要短一些。
对利率变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趋向于提高利率
(因为货币资金总量不变,而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把企业和个人的资金转移到政府插上)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趋于降低利率。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利率有抑制作用)
【补充例题·单选题】
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
A.国家税务总局
B.中央银行
C.财政部
D.政策性银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
【补充例题·多选题】(2010年)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可调控的中介指标有()
A.利率
B.货币供应量
C.外汇配额
D.超额准备金
E.基础货币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除上述四项还有汇率
【相关内容】:
政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1.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1)内部时滞----指采取政策行动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具体而言又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①认识时滞—指政策当局意识到发生了问题到决定采取政策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②决策时滞—指政策决策者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制定完毕之间需要的时间。
③行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完毕到开始执行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2)外部时滞——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补充例题·多选题】(2007年、2009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宏观经济目标不同
B.传导机制不同
C.政策手段不同
D.政策时滞不同
E.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传导机制不同、政策手段不同、政策时滞不同、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