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成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

2012-10-31 09:45:07 字体放大:  

当“温州模式”、“泉州模式”在全国雷响的时候,闽南金三角的漳州,还停留在“农耕时代”,“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物产丰富。2002年漳州工业总产值598.57亿元,只相当于泉州市1935.91亿元的30.9%.

然而让人惊喜的是,十年后的漳州完成了“农耕社会”的转型,正向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迈进。这,靠的到底是什么?经历了哪些阵痛?且看过来者的说法。

漳州工业史上的“遵义会议”

在漳州的工业史上,也有一个 “遵义会议”。

十年前的漳州工业,除了“老三家”———漳州片仔癀、漳州龙轴厂和漳州双菱以外,突出的企业凤毛麟角。漳州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在2000年以后。“2000年,漳州市在东山县召开了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漳州市经贸委工业化办李春源副主任回忆,“会上,大家对比了‘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形成了‘要实现漳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发展工业’的共识。”

“东山会议”之后,漳州工业开始了新篇章,招商引资、第二产业建设速度成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考核指标。

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

第二阶段是2002年。那年漳州市召开“全市工业立市会议”,系统提出了 “工业立市”战略,并在其后的市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加快工业发展是漳州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所在、战略所为和后劲所需,要把它作为提升漳州市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来推动。这样,漳州市确立了工业要在三个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路,漳州工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第三阶段是2006年。漳州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漳州要实现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和提升,漳州工业进入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

工业总量稳居全省第四位

“工业立市”的战略抉择,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拥护。政协委员林三语回忆说:“当时大家每次开会,都是说工业如何发展,只要还有点土地的县市,都想办法搞工厂。”而2004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每年的漳州两会,政协关于工业方面的提案,都占一半左右。

为保证“工业立市”的进行,漳州市政府成立了 “漳州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解决工业发展问题的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市、县两级党委一位副书记和政府一位副职领导主抓工业的领导格局,先后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资本运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2002年以后,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迅猛发展。2009年至今,漳州的工业总量和增加值大幅增长,排名泉州、福州、厦门之后,每年稳居全省第四位。

经历者说 “那时竞争靠的是速度”

关于漳州工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家有各自的感受。

航标卫浴企业成立于2002年,十年间,公司从几十人发展到2000多人。其生产的陶瓷卫浴产量超过全省的一半,已是福建省的龙头企业,也成为名列全国前茅的知名企业。

2006年正是漳州市提出“工业强市”的一年,航标卫浴这年集中建设了两条现代化的生产线。

“那时竞争靠的是速度,企业是拖不起时间的。”航标卫浴董事长肖智勇说,政府为他们的项目快速上马争取了时间,土地、资金、环保、物流各方面都及时到位,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建设时间。

自2008年起,航标卫浴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正式推出“航标”、“BOLINA”等自有品牌的产品,全面启动国内市场零售和品牌战略,快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中高端卫浴品牌。

2012年7月13日,航标控股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这是一次华丽大转身,航标从此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平台,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机遇。”肖智勇表示。

老牌企业中流砥柱

而国有老牌企业龙溪轴承股份公司,更是在漳州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说起这家公司,已经退休的漳州市经贸委工作人员老黄说:“不简单啊,上个世纪90年代初,轴承厂和其他国有大型企业的效益差不多,半死不活的。现在你看,轴承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高出其他国有老企业,效益来自创新和质量啊。”

这家漳州最早上市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独树一帜。企业从生产普通轴承到现在不断创新,生产军工轴承,其质量可谓强硬。企业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前不久,第三届福建省政府质量奖颁奖大会召开,龙溪轴承股份公司榜上有名,得到省政府200万元的奖励,成为漳州市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企业目前拥有4项发明专利,其产品成功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二号,长江三峡水电站,上海磁悬浮列车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配套。

可以说,在很多领域,“漳州制造”已经在全国打响,漳州也提出了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概念。除了主打的食品、特殊钢铁、机械制造和石化外,家电、家具、钟表、光电和生物制药等企业,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

数据

十年来,漳州市三大产业的比例发生巨大变化,由2002年的28.3%、33.5%、38.2%到2007年的21.2%、41.6%、37.2%,再到2011年16.6%、47.3%、36.1%.从“工业立市”战略实施至今,去年漳州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50%,“工业强市”的效益显现出来。

2002年漳州的工业总产值仅为598.57亿元,2011年已达2781.6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290.1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563.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76.88亿元翻了近十倍,2011年达到715.99亿元。

上亿企业的数量大幅增长,从2004年69家到2011年505家。十亿元企业2004年仅有5家,2011年已经有31家。

<--会计从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