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持续探底的宏观经济终于在9月份觅得一些暖意。陆续公布的9月数据显示,当月实体经济与货币供应均出现较明显的好转。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将延续稳中求进主线,继续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微调功能。与此同时,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不确定性,货币当局对于降准、降息、汇率等非常规政策手段仍将保留较大的灵活调整空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增速均出现超预期上行,达到年内新高。其中M2同比增长14.8%,M1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32亿元,同比多增1532亿元。分析人士指出,M1增速由于低基数和存款大幅增加出现较高的提升,M1-M2差值较8月继续小幅提升,显示出经济活力继续缓慢恢复。与货币金融数据一致,9月主要经济运行数据也显露暖意。一方面,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是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现回升;另一方面,刚刚公布的9月贸易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1863.5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9%,较上月回升显著,当月27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额也好于预期。
观察人士表示,9月主要经济数据回暖表明,在财政、产业等政策的协调作用下,前期累积的货币宽松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为进一步稳固实体经济的复苏势头,货币政策的实质性宽松取向还将会持续。具体操作层面上,伴随着公开市场操作高力度逆回购的常态化,宽货币取向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倚重特征还将保持。
我国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方面,“十二五”期间将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目标体系、工具组合和操作方式,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能力。结合近几个月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动向,可以预期,未来公开市场业务将继续充当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伴随着近期市场资金面重回宽松,公开市场操作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会成为货币宽松的主导手段。
与此同时,尽管此前市场曾对四季度通胀压力重升顾虑重重,但9月1.9%的CPI同比增速,以及近期大豆、猪肉等食品价格的快速回落,依然为货币当局未来可能出炉的非常规宽松政策创造有利条件。
央行副行长易纲上周末在出席IMF和世行年会时表示,全球需采取果断政策稳定经济增长,未来中国政策刺激措施的规模,将综合考虑稳定增长而不产生负面影响。此间分析观点指出,这表明虽然近几个月以来货币微调更加突出依赖公开市场操作,但货币政策稳增长的手段和空间依然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