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储蓄 和投资
(一)消费理论
考试内容:掌握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边际消费倾向可表示为:
凯恩斯认为根据基本的心理规律可以相信,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会增加他们的消费,但消费的增加肯定比收入增加的数量要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
0<MPC<1。
第二是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就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
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如果以APC代表平均消费倾向,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则平均消费倾向可表示为: '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 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一生至少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赚取收入或收入大于消费支出时期与不赚取收入或收入小于消费支出时期。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毕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支出中进行最优分配,以得到一生中的最大满足。因此,个人储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比如,早年和晚年,挣得少花得多,甚至只花不挣;青、中年时期,则挣得多,当期花得相对少。因此,青、中年期要储蓄,早晚期则需要动用储蓄,所谓早年动用中年储蓄,是指先有负债,中年还钱。他指出,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取决于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而不取决于当前时期的收入。
消费函数:
C=a(财富边际消费倾向)×WR+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
WR为财产性收入;YL为劳动收入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对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另一种补充和修正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一书中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持久收入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把人们的消费支出仅仅同现期收入联系起来,而是从长期收入(持久收入)联系起来。持久收入理论与相对收入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强调人们的消费支出同周围人的消费支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把人们的消费支出同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联系起来,而是用人们未来的长期收入(持久收入)来分析现期消费支出的变化。
消费函数
Ct(现期消费支出)=c(边际消费倾向)×YPt(现期持久收入)
(二)储蓄函数
考试内容:掌握储蓄的含义和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从公式Y=C+S可得:
S=Y-C
影响储蓄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的则会越来越多。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根据上面得出的消费函数的公式,以及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储蓄函数的公式:
S=Y-C=Y-(α+βY)=-α+(1-β)Y
(1-β)为边际储蓄倾向(MPS),或用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同边际消费倾向相似:
平均储蓄倾向同平均消费倾向相似: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APC+APS=1;MPC+MPS=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三)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指用以反映投资决定机制的函数。投资可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凯恩斯在对企业引致投资进行短期分析时,把投资I视为利率i的减少函数。利率越高,投资越小;利率越低,投资越大,即:
(四)投资乘数
乘数又称作倍数,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同其他变量所发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或倍数之间的关系。投资乘数,即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收入和就业量按投资量成倍地增加。例如,增加10亿元的投资导致厂30亿元的收入,收入增量为投资增量的3倍,则乘数为3。如果增加了10亿元的投资,导致增加了40亿元的收入,收入增量为投资增量的4倍,则乘数为4。因此投资乘数就是收入增量和投资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