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预习辅导:第六章

2011-05-14 11:27:49 来源:考易网 字体放大: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价值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①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

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

③增加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2)收入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3)产品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例题1-课后题第4题】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 )。

A.价值形态 B.收入形态 C.产品形态 D.支出形态   E.实物形态

答案:ABC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支出法

1、含义:

所谓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2、支出法GDP的构成:

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其中: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M)―――净出口;

3、教材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净出口: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差额。

出口是本国向国外销售和无偿转让的货物和服务。

进口是本国向国外购买和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

【例题2—07、08年单选】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

A.GDP=C十I十G十X

B.GDP=C十I十G—M

C.GDP=C十I十G十(X十M)

D.GDP=C十I十G十(X—M)

【答案】D

【例题3--07年多选】在我国统计实践中,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包括的项目有(  )。

A.消费支出

B.固定资产投资

C.净出口

D.营业盈余

E.政府购买

【答案】ABCE

(二)收入法

1、含义:

收入法下,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从企业角度来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有时又称为要素成本法。

2、GDP的构成: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3、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

(1)劳动者报酬: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物质形式的劳动报酬。

(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3)固定资产折旧:反应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4)营业盈余: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例题4--07年单选】按照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公式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B.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C.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统计误差

D.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答案】D

第二节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②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

GDP=Y=C+S。

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GDP=C+I=Y=C+S,即C+I=C+S

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T-G)

其中, 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净收入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

②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

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用T0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

T=TO-TR

从收入方面来看,国民收入Y=C+S+T

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因此有

GDP=C+I+G=C+S+T=Y

即C+I+G=C+S+T

I+G=S+T

得到,I=S+(T-G)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即包括消费者(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T-G)+(M-X)

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3、推导过程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假定总收入不变,Y=C+S+T。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

C+I+G+(X-M)= C+S+T

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G+(X-M)= S+T

可以简化为:I= S+(T-G)+(M-X)

【例题5--单选】三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

A C+I=C+S B I=S C I=S+(T-G) D I= S+(T-G)+(M-X)

答案:C

解析:三部门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是: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S+(T-G)

【例题6--多选】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

A. C+I+G+(X-M)= C+S+T

B. C+I+G= C+S+T

C.I=S+(T-G)+(M-X)

D.I=S+(M-X)

E.I=S+(T-G)

答案:AC

解析:支出法GDP=收入法GDP=国民收入

四部门下:C+I+G+(X-M)= C+S+T

即: I=S+(T-G)+(M-X)

2011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预习辅导:第七章

http://www.kaoyee.com 2010-12-17 8:47:44 考易网

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注意:(1)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GDP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例题1--07年单选】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

A.不变价格 B.现行价格 C.平均价格 D.预期价格

【答案】B

【例题2--06年多选】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D.提出“绿色GDP”概念是为了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答案:BDE

解析: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A错误,E正确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B正确

GDP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C错误

绿色GDP是第五章教材40页的内容,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D正确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1.劳动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劳动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资本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4.资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资效益,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可见,决定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例题3--多选】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包括( )

A劳动的投入数量 B资本的投入数量

C劳动生产率 D资本的利用效率

E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ABCD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 GQ = GH + GP

式中,GQ----经济增长率

G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

G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

(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即:GY = GA +αGL+βGk

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

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

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

(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GA = GY -αGL-βGk

【例题4--07年单选】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5和0.2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

A.2.0% B.2.5% C.5.5% D.1.0%

答案:C.

解析: GA = GY -αGL-βGk =8%-0.75*2%-0.25*4%=5.5%

(四)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经济周期的类型

①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②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

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扩张阶段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 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常常伴随通货膨胀。

(2)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在此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例题5--课后题第1题】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经济总量表现为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为正值,以此为特征的经济周期通常被称为( )。

A.增长型周期   B.古典型周期   C.大循环   D.长波循环

答案:A

解析: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

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例题6--多选】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可能出现( )。

A.通货膨胀    B.失业率高  C.投资活动萎缩  D.生产发展缓慢 E消费水平下降

答案:BCDE

解析: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常常伴随通货膨胀。

第二节、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

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代表价格总水平,

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P的值取决于M V和T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在这三个因素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V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代表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

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y-----代表GDP的变动率

3、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上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产出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会促使价格总水平上涨。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

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2、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

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供给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供给减少。

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例题7---07年多选】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

A.货币供给量

B.货币流通速度

C.总需求和总供给

D.产业结构

E.总产出

【答案】ABCE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1)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低于价格上升幅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2)在价格总商品下降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的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则实际工资就会上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按照这一理论,在两个国家的模型中,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注册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