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市场失灵的原因

2012-12-07 11:17:51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考生搜集整理了:20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市场失灵的原因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级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下面我们对市场失灵主要原因进行较具体的分析。

(一)垄断与市场失灵

一般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取最大满足。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在这些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 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而是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价格决定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进入障碍,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也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例如,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最优产量,并按照这一最优产量来制定销售价格,有时垄断企业还要对不同的买主实施价格歧视即差别定价。这样垄断企业的产量就会低于社会的最优产量,而它所定的价格却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使消费者的剩余减少而生产者的剩余增加,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因此,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就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就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二)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这里所说的影响是指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而是无意识强加于他人的。施加这种成本或利益的人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来说,由于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因为社会收益等于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之和,而外部收益却不能为生产者通过市场价格获得),因而缺乏生产积极性,其产出水平就会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而对于那些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来说,由于其边际私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于是倾向于扩大生产,其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可以通过图5—1说明外部不经济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图中水平直线d=MR是某一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则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着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例如生产造成的污染),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左上方。假设私人边际成本为MC,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为ME,所以社会边际成本为MC+ME。竞争性企业按照利润最大化费仟决定的均衡产量为Q1。而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利益最大的产量应该是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时的产量Q2。这表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这就是资源的无效率配置。因此,对于产生外部影响的经济活动,市场机制就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的含义

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竞争性,二是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而言,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所谓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某人合法地占有了某种商品,别人就不能同时占有它。私人物品可明确产权上的归属,而产权必然具有排他性。因此,可以说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商品就叫私人物品。

2.公共物品的特点

第一,非竞争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为实现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之间没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即公共物品可以被许多人同时消费,它对某一人的供给并不会减少对其他人的供给;某人分享某公共物品的利益通常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分享该公共物品的利益。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等公共物品都有这种特点。

第二,非排他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除在外。某些公共物品虽然存在技术上排他的可能性,但是排他的成本非常昂贵以至在经济上不可行。

上述公共物品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在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经常出现“搭便车”现象。搭便车是指某个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私人物品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购买就无法消费,所以不存在搭便车问题。公共物品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存在,导致公共物品无须购买就能消费,而且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所以就存在搭便车问题。之所以产生搭便车问题,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支付多少费用对他能消费的物品量没有影响,那么就会刺激这个人不为这种物品付费。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某种物品,他就不会去购买。

3.公共物品的分类

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即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认为,国防、治安等都是最典型的纯粹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即准公共物品消费时消费者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拥挤而产生消费的竞争。准公共物品可以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地分割,政府和私人皆可以提供等特点。准公共物品很多,典型的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4.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与私人物品不同,公共物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因此决定了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形成不同于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对一个特定的消费者而言,对于某一特定的价格,消费者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的公共物品的需求量。但是,由于公共物品是所有消费者同时消费同一数量的商品;因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不是所有消费者沿需求量方向横向相加,而是在既定的数量下所有消费煮愿意支付的价格才是该数量下的需求价格。换言之,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沿纵向相加得到的。

从图5—2(a)可以看到,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从图5—2(b)可以看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

如果有了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如图5—2(b)所示,D表示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S表示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与私人物品一样,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也由该物品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生产公共物品与生产私人物品并没有任何区别,因而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也是由生产这种公共物品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横向加总得到。于是,D与S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供给量为Q1。实际上,Q1也代表着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因为当公共物品的数量为Q1时,根据供给曲线,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P1+P2;而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在消费量为Q1时的边际利益分别为P1和P2,因此总的社会边际利益为P1+P2。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公共物品的数量达到最优。

但是应当看到,图5—2(b)中的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可能准确说明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且,由于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搭便车,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所以无法知道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消费者表明的需求曲线一般低于其实际水平。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当然,对于那些准公共物品来说,例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因为准公共物品或者具有消费的竞争性但无排他性,或者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却无竞争性。公共物品领域,应当而且能够实行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例如,通过收取适当水平的学费来为非义务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适当的收费来维持医院系统的健康运行。

(四)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信息不对称的定义

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作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影响其选择的相关经济变量都拥有充分的并且是完全相同的信息。但现实经济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在某项经济活动中,某一参与者比对方拥有更多的影响其决策的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医疗保险市场的投保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保险人拥有更多信息,因此,医疗保险的买方(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就出现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对自己的能力比雇主拥有更多信息,因此,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影响经济活动参与者对真实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了解,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2.信息不对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在论证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够实现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时,我们假定信息是完全的,这意味着不存在上述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当现实经济中出现信息不对称时,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旧车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结为两大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下面分别以旧车(二手车)市场和保险市场为例,说明在这两类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市场失灵是如何发生的。

(1)旧车市场与逆向选择

在旧车市场,如果卖方和买方都对旧车具有充分的、相同的信息,那么,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买方必然愿意对质量高的旧车支付较高的价格,对质量低的旧车支付较低的价格,卖方也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质量高的旧车,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质量低的旧车,于是,旧车市场在完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但现实情况通常是,卖方对自己的旧车具有充分的信息:他完全了解自己旧车的质量好不好,有什么缺陷。但买方对卖方的旧车则很难获得充分的信息:他不能完全了解旧车的质量和缺陷。这种情况下,买方只能按照平均质量支付旧车价格,这个价格就是“较高价格”与“较低价格”的平均价格。于是,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拥有高质量旧车的卖方不愿意按平均价格出售自己的旧车,而拥有低质量旧车的卖方则迫切地愿意按平均价格出售自己的旧车,这样做的结果是:旧车市场只剩下低质量的旧车,低质量旧车把高质量旧车驱逐出市场。并且,随着市场上旧车质量的整体下降,买方会进一步降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且降低自己购买旧车的数量,这会导致市场上旧车质量进一步下降,对旧车的需求也会下降,此时,旧车的需求曲线反常地向左下方弯曲,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最终结果可能是:只有少量低质量旧车可供出售,甚至没有任何旧车可以出售,以致旧车市场萎缩甚至彻底消失。与此同时,大量希望出售旧车和希望购买旧车的人同时存在,但他们却无法实现交易。这时的资源配置显然不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旧车市场失灵的过程。

上述旧车市场的例子表明,由于卖方和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会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最终结果是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这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不仅存在于旧货市场,而且存在于一切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商品或服务市场,例如在健康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都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2)保险市场与道德风险

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不仅会因上述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市场失灵,还会因为另一种机制导致市场失灵。例如,当一个人购买了健康保险后,他很可能就不再像此前那样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他发生健康问题的概率就会上升;当很多人都这样做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不得不提高保险费甚至拒绝出售保险,否则它就会亏损;但提高保险费会使一部分购买意愿较低的投保者退出。这时候市场机制形成的保险服务数量就会偏离帕累托最优水平:如果信息是充分的、完全的,保险公司就没有必要统一制定较高的保险费,而只需要针对具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投保者收取较高保险费,对其他投保者仍然收取较低保险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投保者购买保险并获得相应的效用满足,保险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显然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上述例子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不仅存在于保险市场,而且存在于一切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商品或服务市场,如劳动力市场等。

<--注册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