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考生搜集整理了:20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税收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级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第十二章财政收入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
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税收是指公共机关依法强制收取的、对纳税人不附带直接回报义务的课征。税收是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取得收入的主要手段。与其他收入形式相比,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
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渔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这种强制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二是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政府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这种无偿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二是指政府征到的税收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税收的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税收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双方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
税收的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只有税收能够作为常规手段,以稳定地满足政府的资金需求。不过,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认为税收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而收取的价格,因而强制性与自愿性、无偿性与有偿性、固定性与可变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再是税收的绝对特征。
(二)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那些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最为重要。
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每部单行税法或税收条例中,都对纳税人作出了明确规定。与之相关的两个概念是负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有的税收虽然由纳税人缴纳,但实际上是由别人负担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即通常所说的税负转嫁问题,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扣缴义务人既非纯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它的义务由法律基于行政便宜主义而设定,为法定义务。
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现代税制下主要的课税对象有所得、消费和财富。与之相关的概念是税源、税目和计税依据。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两种主要的计税依据分别是计税金额(从价税)和计税数量(从量税)。计税金额可以是收入额、利润额、财产额、资金额。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应征税额。课税对象×税率。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反映着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和经济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一般来说,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固定税额)和累进(退)税率。比例税率是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在其具体运用上,包括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其中,差别比例税率又可分为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四种。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它是以绝对金额表示的税率,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在具体运用上,也可分为单一定额税率和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和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几种。累进税率制度下,税率随着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和依据不同,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即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在征税对象提高到税收的一个新等级档次时,对征税对象全部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征。此时一定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总额由各个等级计算出的税额加总而成。累退税率与累进税率正好相反。
纳税环节,是指在国民收入与支出环流的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减税和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所谓减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所谓免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除税法列举的免税项目外,一般减税、免税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税法规定有具体的减免条件和期限,到期就应当恢复征税。
违章处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它是税收强制性特征的体现。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却是不一致的,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
(三)税收分类
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其中,流转税是指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中的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总额的60%左右,主要流转税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我国目前已经开征的所得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是指以各种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我国目前开征的财产税有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我国除上述三大类税之外,还可再分出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资源税是指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目前我国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行为税是指对某些特定经济行为开征的税,目的是为了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目前我国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税收按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划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从价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从量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我国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柴油等课税项目采用的就是从量税的形式。
按税收与价格的美系划分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从我国目前的税制看,消费税、营业税等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如各种流转税税种。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税是指中央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关税。地方税是指由地方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我国目前的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是指属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
(四)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而得名。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图12—1图所示,横轴表示税率的高低,纵轴表示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其机理如下,在较低的税率区间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税收毕竟会对纳税人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继续提高边际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对劳动供给与投资产生负激励,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这里的税源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即GDP或经济增长。
这一来自供应学派的观点,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之前长期盛行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失效的一种回应。需求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停滞、就业不足是由于图12—1拉弗曲线税率总需求不足造成的,因而主张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并带动宏观税负水平的迅速上升。然而增加税负、扩大财政支出、赤字累积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即出现“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使需求管理陷入了恶性循环。供应学派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解决“滞胀”问题应该着眼于供给方.面,主要是改善劳动及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由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掀起了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改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