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考生搜集整理了:2013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讲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考试内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居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人员(包括外国企业和人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联系: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概念: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
构成: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此消彼长。这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考试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的具体内容(多选题):
(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考试内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两层含义: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是增加的;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也是增加的。
经济发展: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考试内容: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也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考试内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
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其次要依据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
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还可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主要产品占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死亡率、人均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长等指标表示。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新要求(P68):六项内容。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考试内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统筹兼顾”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转变政府职能;(2)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4)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