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级经济基础辅导笔记: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2012-12-25 11:41:27 字体放大:  

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考生搜集整理了:2013年初级经济基础辅导笔记: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

考试内容: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要素。

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考试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

1.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

概念: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提示:

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4.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三)社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三种类型。教材P16-17。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考试内容: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了解)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原始社会制度

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制度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

出现了铁器。

3.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三次科技革命:(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试内容: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例如:现在菜价高涨。有人说都出现菜奴了。我种一片菜地,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处于补充和从属的地位,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考试内容: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考试内容: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

1.市场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

2.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市场体系中,既包括商品市场(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资本市场……亦称“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者为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

另外还有资金的需求者。

我国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资本市场包括四部分:

(1)国债市场。

(2)股票市场。

(3)企业中长期债券市场。

(4)中长期放款市场

3.市场体系的功能: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考试内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二者的联系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考试内容:合理配套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了解)

资源的稀缺性。

例如:个人理财也要合理配置资金啊。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

(2)计划配置方式: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划。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

(三)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提示: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

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体制的特点。

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册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