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2-08-06 15:06:38 字体放大:  

22.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是( )

A.汇兑结算方式

B.信用证结算方式

C.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D.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是汇兑结算方式

根据销售合同由收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

委托收款结算方式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

23.李某对甲市A区国空税务局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受理李某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 )

A.A区人民政府

B.甲市国家税务局

C.A区国家税务局

D.甲市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行政法复议法》十二条,对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的具体形政行为不服的,向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4.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

A.宪法

B.同级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地方性法规:省、自选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季会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即地方性法规。

25.某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出资,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投资人应对个人独资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B.投资人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C.投资人以家庭共有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D.投资人以企业财产为限承担责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第十八条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在申请企业登记时明确以家庭共有财产作出个人出资的,应当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6.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适用我国《合伙企业法》的有( )

A.合伙制会计题事务所

B.甲、乙公司间的合伙型联营

C.合伙制律师事务所

D.甲、乙、丙三人共同投资设立的从事商品营销的合伙企业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采用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务所,医生诊所等组织,由于其归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管理,不适用于《合伙企业法》

27.下列关于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律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都不是企业法人

B.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都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C.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都没有法定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

D.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都只能是自然人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没有时确的规定。

28.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情形中,应终止其股票上市的有( )

A.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最近3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

B.具有重大违法行为,经查实后果严重

C.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

D.在交易中有严重的违约行为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有暂停情形:⑵公司不接触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⑶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终止其股票上市,有暂停情形:⑴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公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⑷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所列情形之一,在限期内未能清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终止其股票上市。

29.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10月10日成立,甲为该公司的发起人之一,但未担任公司任何职务。1999年10月10日,甲被选为公司监事。2002年10月10日甲监事任期届满,未能连任,亦未担任公司其他职务,甲拟转让其所持有的该公司股份。下列转让时间中,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 )

A.甲在1998年8月10日转让股份

B.甲在1998年10月11日转让股份

C.甲在2000年11月20日转让股份

D.甲在2002年10月20日转让股份

参考答案:DB

答案解析:自公司成立这日起3年之内不得转让。

30.下列各项中,属于《公司法》的规定的公司类型有( )

A.两合公司

B.有限责任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无限责任公司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公司法》所称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1.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实施的下列行为,属于缔约过失的有( )

A.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B.明知对方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而与其进行合同磋商

C.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

D.提供与订立合同有关的虚假信息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根据《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①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②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虚假信息。③有违背试实信用原则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