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wl
2012-10-11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编辑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研究生院校排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报考指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报考指南
一路走来,考研似乎已离我们远去。少了些浮躁,也少了些激情。本来把自己的考研经历总结出来写成帖子应该是一种教训,但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或许保持沉默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不用给自己找任何理由,也不用给自己圈上太多的字眼。转眼间新一轮考研风火再起。看到无数师弟师妹们前赴后继纷纷选择考研这条道路,心里万分感概。现在的你们不就是去年的我们吗?很想对你们说点什么。不管什么,只希望你们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我从来不想计较自己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但我只会计较自己的现在在做些什么,拥有什么。记得3月份拿到成绩的时候,我很平静地接受了失败的结果。接受是因为不管生活和学习,除了考研,我还有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和爱好。除了整天沉浸在数学、经济学和英语里,我还有钟爱的亲人和朋友。除了为了考试而努力培养自己对题目的条件反射和熟练程度,我还有自己的思维。我很明确,考研不会成为我的目的,也不会成为我的唯一,只是我在中国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手段。考外校而不考本校,纯粹因为我从大二开始看的书就跟我们学校金融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大不一样。在考研之前,我就很清醒自己对金融的兴趣到底在什么地方: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这些非常微观的内容在我们学院是不开设的。于是我就开始自学这方面的内容。(插一句:像计量经济学这么重要的课程在我们院学得是非常肤浅的。我很怀疑老师也是看一章跟我们讲一章。金融是一门国际化的学科。不懂英文,不会用写文章跟国外交流是NO.1 Joke,不懂计量是NO.2 Joke)最后选择考研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所我看过专业课程最多的学校。考研没有成功是另一个问题,是学习效率和方法的问题,是考试技巧熟练程度的问题,在这里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也不想寻找任何托辞。在这里,花了这么大的篇幅仅仅为了想给师弟师妹们说一句:我个人觉得兴趣应该是决定是否考研、考研方向和考研学校的关键。
接到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的面试通知是在四月。当时正在银行实习。当时的兴趣集中于该银行的一项风险管理研究。也没太在意能否进去,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想每一个现在在金融发展院的同学当时跟我一样,都是一个试试看态度参加了面试。面试是在北二平房进行的。130多人参加。分成几个组。当时有同学消息灵通,知道面试官中有一名是张俊喜教授。可我并不知道。也没上网去“百度”一下。向银行请了一天假睡了一天觉感觉精力充沛就去了。进去一看,好多本院的老师。中间一人穿得很精神,捉摸着应该就是张教授了。果然他最先发话: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哈哈,简单,早就知道会有这个问题。一分多钟搞定,留心观察了教授的表情。在迅速浏览我的简历表。似乎这个介绍只是让他听听你是否有最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Could you explain equity premium puzzle? 有点记不清了。只知道在金融市场学中看过一点介绍,2003诺将得主Edward Prescott的经典贡献。于是把Prescott的名字说了,用英文简单介绍了一点就放弃了,改用中文解释。就说它是Prescott和另一个经济学家在计算1889-1978年美国股票组合后,发现超额收益率如此之高以致任何合理水平的风险厌恶系数都无法与之相称。——后来我室友告诉我,他在网上"goole"了一下,张俊喜教授有篇论文就是关于股权溢价之谜的,所以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对该专业教授的研究兴趣、方向和现有研究成果是一定要了解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针对我个人陈述里面介绍的自己现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的了。在这里建议大家:所以如果大家要避免被追问更多的金融专业问题,最好有能够让面试教授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说实话,金融学、经济学的内容瀚如烟海,一个本科生无论怎么努力,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教授很容易在你用学到的一点浅薄知识夸夸其谈时攻击你的要害,因此要学会control对话,要control对话就必须让专业课面试在你自己擅长的领域。对于跨专业考试的同学尤其如此。本科专业不是金融没关系,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们更看中你在本科阶段做了什么项目,你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做出来了什么成果以及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针对我的问题大多都是风险管理的。正好是实习内容,熟得不能再熟。从怎么建模,用什么计量方法到最后怎么检验,都提了不少问题。也谈了这个项目的实际意义。当我张俊喜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你讲话必须有逻辑和重点,要让人在很短的时间里面知道你在讲什么”。后来教授的授课印证了这句话。真正的讲课是有逻辑力量的。语言背后如果有很强的逻辑和重点,那么课一定会引人入胜。面试在这句话之后结束。
今年是金融发展研究院第一年独立招生。当我有厦门大学的同学向我抱怨研究生又是三年本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的确,这个学院给中财带来了改革的迹象,给学生带来了从所未有的课堂体验。大一时感叹于北大教授周其仁讲课的精彩,很盼望能天天接受这些老师的指导。现在觉得自己因祸得福,总算有一帮厉害的老师在带咱了。
前两天像院长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次考研会考些什么东西。院长的回答是:“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我想院长的意思是初试和复试都是在考察基础吧,毕竟本科就是打基础的阶段。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像中财很多学院一样初试和复试专业课内容大相径庭很科学、很合理。至少我觉得真要读金融学研,应该具备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的东西。
现在看来初试应该是以经济学的东西为主了。但我想说的是,金融学一些东西也包含在宏观经济学里。比如货币经济学。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大家能说它们不是属于宏观而属于金融的范畴吗?所以本人的意见是初试应该会涉及金融的东西。但是就不放在微观考了,放在宏观考。评论一下两本参考书:一本是Varian的现代观点;一本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初试科目那么少,我觉得大家手上至少应该中文版、英文版各一本对照着看。无论对于翻译还是阅读,都有相当大的帮助。Varian的书难度适中,写得非常好,就是数学用得很不规范。为了让没有学微积分的人也能看懂公式,连微商符号都很少用,一律用Delta代替。其实这样的书看起来很吃力。三联出的中文版太小,看起来很痛苦,页数太多。如果我没有记错,北大教材中心应该有英文版第三版卖。后一本太浅,基本没有数学内容,全是二维坐标的图形。英文版更不容易抓住重点。课后习题也太容易。但是我觉得,越容易的东西大家一定要看得更仔细。越容易越会被忽略。我觉得,参考书目只列了两本,但你的目光不应完全集中在这两本上。我记得当初最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有本书说:“看一本经济学著作三遍不如看三本不同的著作各一遍。”充分说明了要学好经济学应该多读书,多吸收各版本教材的精华。我不记得本科看了多少本经济学教材,但从初级到中级肯定不下5本。现在研究生又多了3本。对于初试的微观和宏观,补充看下平狄克的微观和多恩布什的宏观都很有必要。这两本书是我本科教材,真的写得很好。有很多东西我现在都还在查阅。另外金融发展院教授微观的是留美归国博士,手头主要有三本书:一本是微观经济学的"Bible":Mascolell等人的Microeconomic theory(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一本是研究生正规教本:Jehle和Reny的Advanced Microeconomics theory(中文版、英文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最近人大经济论坛有人发帖子,说平新乔十八讲前三讲消费者理论就是从这本书直接删减抄过来的);还有一本参考书:Hal Varian的Microeconomic Analysis。这些书对于本科生来说,是有点深。但是没准从中会出一两道难题。根据Jehle和Reny这本书和十八讲的联系,可以以平新乔的书为参考,想考高分的同学务必看看(入学考试初试复试加权分数前几名有很大一笔奖学金)。宏观由张教授亲自主讲。用了两本书:主要是David Romor的Advanced Macroeconomics,另一本是Barro和Sala-i-Martin的Economic Growth。鉴于入学考试的水平,我觉得,看多恩布什那本足够了。很适合准备初试,建议大家把前11章的内容好好看一下。
至于复试,博迪的金融学自然应该是核心。加上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的一些东西。博迪的金融学最开始是财务报表方面的一些东西,其次就是金融的三大核心:资金的跨期配置、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 CAMP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介绍得简单而明了,对于关键假设、结论和应用拿捏得也很到位,没有很难的数学。全书偏重微观金融,不算很难。但是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这是金融发展院老师给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东西。所以我想对于这本金融学入门级教材,看得越细越好。考虑到面试以及入学后是全英文教材、教学,各种考试也用英文,所以建议看英文原版。最好把一些关键的假设和结论用英语背下来。在这里,根据自己看书的体会,用英文总结了一些自己对金融学的一些概括性看法,希望对大家在面试和回答问题中有所帮助。
Finance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is the study of how to allocate scarce resources over time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 There are three analytical “pillars” to finance: optimization over time, asset valu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n 1990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was awarded to three scholars: Harry Markowitz, Merton Miller, and William Sharpe. Their contribution is the Portfolio Selection, M&M propositions and the CAMP model. Again in 1997 the Prize was awarded to financial economists: Scholes and Merton. They independently discovered mathematical formulas for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 securities. These achievements are cornerstone of modern finance.
国际金融学与货币经济学应该联系在一起考。按照教授们给我们反复强调的论点,金融学是一门国际化学科,在开放经济下,货币经济学也应该包括国际金融的内容,这样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重点看汇率机制。学院讲课最风趣也是面试官之一的冉齐鸣教授,博士论文好像就叫" exchange rate and expertise pricing"。大家要小心啦,汇率专家冉教授正在研究汇率与失业率联系的问题,没准会来一道像这样的题。这些宏观金融的问题很可能放在初试的宏观部分考,复试更多应该考察现代微观金融学的知识。博迪的那本书虽然很浅,但真的讲得很透彻,而且会让你学很多专业英语。如果认真背下其中的一些关键段落,肯定受益匪浅。
关于考试的题型,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一旦有什么消息,肯定会在这里更新帖子。不过,我建议楼主多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学金融学名词的英文和释义,没准题目会用英文出。因为,金融发展研究院的目标就是所有工作语言都是英语。
最后想给一些跨学校、跨专业考试的朋友一些建议:在同样的条件下,学校肯定更愿意录取本校的学生。因此跨学校、跨专业考试的朋友除了争取成绩要高之外,一定多想想为什么要跨专业?为什么对金融感兴趣?金融学是什么东西?本科专业与现在专业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本科有没有像样的成果(不只是学习)?凭什么用这些成果说服教授录取你?你跟别人相比拟自身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这些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你在这个学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你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相信你一定会在面试给考官留下思路清晰的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明。相信这是金融发展研究院的最好概括。
责编:cll 评论 纠错
标签:研究生院校排名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