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研究生院校库 > 厦门大学 > 院校专业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编辑:sx_peip

2013-09-03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简介已出来,小编现将其整理如下: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91年在化学系的基础上建立。张乾二院士、万惠霖院士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 
  学院现辖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和化学生物学系,所辖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07年发展为材料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分子纳米技术与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分委会、中国化学会《电化学》编辑部、中国空间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化学会挂靠于学院。 
  长期以来,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学科梯队合理、学科分布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迄今为止,在我院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20余人。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呈现人才梯队健全,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分布优化,竞争活力明显的特点。学院在职专任教师166人,教职工总数309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澳大利亚工程院暨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76人,副教授7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137位具有博士学历,其中37位在海外获博士学位。在职教师中,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1(海外)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 
  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工业催化福建省重点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于2003年正式招生。 
  截至 2011年1月,全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 13000 多名。目前,全院在校生2269人,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1343人,619人和307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62人,学历留学生43人(包括国际硕士30人,国际博士3人)。 
  得益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化学化工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十一五”期间,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包括2007年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篇,2008年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1篇,2009年在“Nature Chemistry”上应邀发表Accounts论文和合作发表展望论文各1篇,2010年分别于“Nature”、“Nature Chemistry”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各1篇。学院许多创新性成果被“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Asia Materials”、“Chem. Eng. News”、ACS “Heart Cut”和“Chemistry World” 等刊物或科技媒体作为亮点评介。 
  2006年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发明)二等奖二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五项,一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6年以来获授权专利逾两百项。到位科研经费逾 3.3 亿元。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获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批准设立,已连续三次被评为A级实验室(1994年、1999年和2004年),2009年获批免于评估直接进入优秀实验室的行列。 
  经过培育和建设,“物理化学”(2001年)、“团簇化学”(2007年)和“界面电化学”(2010年)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复杂体系的计算化学”研究团队2007年度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院在应用技术平台建设上也取得重要进展。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于2008年建立了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它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学院的催化与工业催化等学科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8年批准设立,2010年顺利通过验收。福建省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获准建设,2009年建成验收;福建省电镀及表面处理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008年获批建立。2010年获批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上述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是我校“985工程”嘉庚化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依托雄厚的基础研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为国家与地方高科技产业服务目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 
  与国内大中型企业交流逐渐深入、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在合作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突破,应用研究开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0年7月获批成立“厦门大学—金达威食品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2月,福建中烟工业公司与厦门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合约,福建中烟技术中心将与学院共建“烟草加工着湿与干燥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和“烟支燃烧与减害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以学院“原位反应器”为主导产品的科技公司落户厦门高新技术开发区。 
  创建于1991年的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三个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986年建立的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5 年被授予全国 “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称号,2010 年再次被评为优秀。 
  学院一贯注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我院是国家人事部111引智基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和柯尔教授等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曾先后到学院讲学,并应邀受聘为厦门大学名誉教授。“十一五”期间,新聘名誉教授6人,客座教授10人。厦门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共建的 “纳米生物与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于2006年成立。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第35届国际光谱化学大会、第17届国际磷化学大会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32次。2010年成功承办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参会代表逾3000人。 
  目前,学院正昂首阔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化学化工学科教育科研机构”的奋斗目标迈进。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校友对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简介,更多关于考研信息请点击精品学习网厦门大学

标签:院校专业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