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研究生院校库 > 北京大学 > 院校专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编辑:

2013-08-20

分析化学

 

分 析化学是化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高小霞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奠定了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发展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多年建设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大分析化学专业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并于 1987 、 2002 和 2007 年三次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重点学科。多年来,北大分析化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经具备向国际一流水平发展的条件,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分析化学主干基础课于 2003 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结合国际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北大分析化学将研究重点调整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新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分析化学问题,特别是生命分析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该研究领域一直处在国内同类学科点的领先位置。围绕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这一研究重点, 20 多年来出色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一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近年来在分析化学学科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化学或分析化学领域公认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如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Chem. 等。这些工作发表以后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其中有五篇论文的单篇他引次数均超过了 200 篇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是在导师指导下由分析专业的研究生完成的。近年来,北大分析化学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调整、优秀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等各方面均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积极活跃在学术前沿,使北大分析化学充满活力。目前的研究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 人,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1 人,教育部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1 人。学术研究方向经过近年的调整已经集中在分析化学研究的国际 前沿和主流方向上。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

生化分析、药物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

创建新的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建立对生物大分子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测定方法,以促进生命物质和与生命相关的物质的化学行为的研究。应用层状材料进行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药物与生物物质的分离分析新方法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分子识别机理以及在药物(兴奋剂和滥用药物)与生物物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双水相体系分离富集药物(兴奋剂和滥用药物)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囊胞和 BLM 模拟细胞屏障,以建立更具有临床相关性的评定药物抗氧化性的发光(荧光、化学发光和电致发光)测定方法。

 

刘锋

李娜

 

2

分子识别的化学基础及分析应用

研究生物及化学分子识别体系,探索识别机理及其化学本质;发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基于分子识别的分离、分析方法 . 具体包括 :(1) 分子识别反应及结合分析; (2) 新型高效免疫亲和分离分析方法的研究。

李元宗

赵美萍

 

3

生物与纳米电分析化学

 

 

 

( 1 ) 液 / 液界面电分析化学; (2)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微、纳米电极; (3) 单细胞分析化学; (4) 碳簇分子(富勒烯衍生物、碳纳米管及其纳米豆荚)的电分析化学; (5) 毛细管电泳与电化学检测。

邵元华

李美仙

朱志伟

4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分析

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中药现代化分析方法研究 ; 手性药物分离分析 ; 食品安全与环境分析 ; 滥用药物分析与检测新方法研究。

刘虎威

廖一平

5

生化分离与新材料分析

复杂体系中特定分析对象特别是药物分子及其代谢物的分析。利用免疫体系等的选择性实现基体干扰物的影响的消除,结合毛细管电泳、液相色谱、质谱等高效分离检测技术达到分离分析的目的。新型材料在分析化学和能源科学中的应用。

张新祥

周恒辉

6

化学与生物传感

 

新型传感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在单分子、单细胞等分析中的应用。

杨荣华

7

生物质谱和生化分析

( 1 )生物分子的气相离子化学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2) 离子或分子与表面相互作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3) 核酸损伤和蛋白质修饰的分析表征 ; (4) 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分析仪器的改进和研制。

罗海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北大的有机化学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有很好的基础,已经具备向国际一流水平发展的条件。以邢其毅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 50 年代奠定了北大有机发展的基础,并在艰难的条件下和科学院的生物所及有机所合作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北大有机化学专业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专业, 1987 、 2002 和 2007 年三次被国家教委(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 1992 年建立生物有机分子工程教委开放实验室 ( 现名为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大有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有机学科在研究方向、优秀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等各方面均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积极活跃在学术前沿,使北大有机化学充满活力。目前的研究队伍中有长江学者 3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 人,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1 人, 2006 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创新群体资助。 学术研究方向经过近年的调整已经集中 在有机化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主流方向上 ( 主要研究方向见下表 ) 。

 

北大有机专业在基础研究的硬件设备方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大为改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缩小。通过改善管理,设备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例如我们在国内率先向研究生开放超导体核磁共振仪等分析测试仪器,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目前有机专业的所有分析仪器均可以由研究生操作( 200 , 300 , 400 兆核磁共振仪,红外,气相色谱,高效液相,气质联用,旋光仪等)。

有机专业的学术活动十分的活跃,每年有多位国内外一流学者前来访问讲学,研究生有许多机会和这 些学者直接交流。同时,有机专业还组织研究生进行学术讲座,由每位研究生轮流归纳介绍学科的前沿领域。 北大有机近年在科研方面已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在有机化学的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在化学或有机化学领域公认的最权威学术刊物上,如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Org. Chem. Org. Lett. 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是有机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合作共同完成的。 有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近年来的毕业生大部分到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以及制药公司等继续科学研究。北大有机专业培养的博士生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综上所述,北大有机化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充满活力,是一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有关北大有机化学的详细情况,请访问网页: http://www.chem.pku.edu.cn/organic/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

生物有机化学

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和类天然分子及具有识别功能的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功能研究;组合化学;化学生物学。

杨震

陈家华

施章杰

2

有机合成化学

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不对称合成,重点研究催化不对称合成。

杨震

3

金属有机化学

化学键的选择性切断与应用;双或多金属有机合成试剂; Lewis 酸促进的化学反应与金属有机化合物促进的碳 - 碳键形成的结合; C-H 键活化; 富勒烯化学的研究。

席振峰

甘良兵

施章杰

4

物理及理论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特别是金属卡宾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反应及应用;有机自由基化学;计算化学。

王剑波

余志祥

5

材料有机化学

水溶性共轭高分子和小分子材料、以及全共轭树枝状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这类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光收集放大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裴坚

 

 

 

标签:院校专业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