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2天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将在今天下午结束,《中国教育报》的相关报道是:2011年考研增加11万人,就业期待成考研热主因。
作为一名在读研的学生,我觉得有必要为持这种心态的考生们说几乎心里话。
其实,说来惭愧,我当年考研的动机也无非是一个更好的工作和一些改变的期待。
考研可以实现三点改变。
一是改专业。中国很多学生的悲哀在于没有自主权,高考填报志愿时可能都是由父母做主,而并非以自身兴趣为指导,或者连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都不知道,索性让父母包办。经过四年,相信在校园的小社会里也明白了自己的未来取向和偏好所在,若想实现自己的专业愿望,考研确是一条路径。
二是改地域。古语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教育可以说是走出家乡、见识外界的理由,在我看来,这点甚至比课堂更重要。要知道,双手、双脚的感受与电子屏幕不同。而对于地域偏远的学生来说,若能转移到中心城市,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无不是件益事。本科生毕业已年过二十,这时的心智更成熟、更丰富,也更懂得如何吸取外界营养。通过研究生深造,改变一个生活环境,必然有利于接触到更多彩的社会与人生。
三是改出身。这点说起来似乎在苛责本科母校,但从一个功利的心态角度出发,它又无可厚非。去年深圳某公司在西安校招,结果单是简历就筛掉了不少,理由是他们非985或211。当然,我也觉得本科母校不必为此难过,正所谓“科以人重科亦重”,如果贵校的本科生都能进北大清华,想必贵校的声誉也会今非昔比。
实现了这三点改变确实为好的就业前景打下了基础:更精的专业、更广的见识,和更硬的文凭。但这些毕竟只是条件,要有美好的未来,还是得靠自身实力。
所以,即便考研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你依然需要努力与学习,而着手的方向,不妨就从三点改变中找答案。
首先是对专业的进修。要充分利用这两到三年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就业方向,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一方面接受专业训练。既要知道什么是对的,又要懂得如何做对一件事情。
其次是视野的扩展。美国畅销书《自动百万富翁》的作者大卫?巴奇曾撰写过一篇专栏文章,其中对大学生建议道:“开始职业生涯前,是外出旅行、见识世界最好的时候。”换了一片仰望的天空,换了一块脚踏的土地,何不在闲暇时亲近这座你所在的城市,她的山水、街道和食物就是一种新鲜的体验,要有博物馆和艺术馆,更是锦上添花。
最后是机会的争取。也许本科学校默默无闻,没有更多更好的资源,那么,研究生学校一定有一片更广阔的平台,要利用这一平台找到能与自己优势相吻合的重叠处,为自己创造释放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素质。
媒体上也有不少研究生贬值的报道,但我总以为,是金子就会发光,更何况校园生活本身就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