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02-28
他以武汉大学的校训为例,“作为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体现的是武大的深厚人文底蕴,‘拓新’和‘创新’不完全一样,还带有与时俱进的意思,即‘日日新’。”
同时,刘礼堂指出,大学校训应该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和风格,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即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很推崇民国时期的一些老大学校训,“政治化没那么浓,又可以体现大学的厚重积淀”,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说:“校训本身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落实到对本校学生的培养、校风和时代特点上。现在的大学自己都没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特点、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所以只有一味地把时髦、前沿的词往校训里面加,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的肤浅理解和认识,就好比城市精神一样,很少有一个称得上是个性鲜明的”。
对于多数大学生记不住自己的校训,周运清认为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好的校训,学生自然记得住,因为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精神”,他进而反问:“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怎么能够让人记住?”
分析
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
在校老师工作七年竟不知校训
校训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渗透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校门口、教学楼外墙、笔记本、材料纸、信封、纪念品……校训几乎“无孔不入”,然而,大学校训有多少人能记得?对大学生来说,校训有何特殊意义?
连日来,记者调查了245名在校大学生及96名毕业大学生。在校生中,有131人,占比53.5% 的大学生“不知道校训是什么”或“不明白校训的含义”,毕业生中76人“不记得校训”。此外,341人中有227人,即超过六成大学生认为校训只是学校的“应景之作”,对他们个人而言,“没多大实际意义”、“很空”、“不能深入人心”,甚至直言对校训“不感冒”。
记者了解到,多数高校只是在开学的新生培训中进行有关校训的教育。武汉一高校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王老师说,“来学校当了七年老师了,也回答不上来校训那短短的八个字,本人一向视校训为‘浮云’,大学校训对多数人来说就是个摆设,校长都不一定记得,上次来我们院开工作会,分管校长连我们院的名字都记不来,说错了N次”。
校训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尽管多数大学生跟校训“不来电”,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对他们而言是种母校印记,属于大学记忆的一部分。参加工作已三年的张女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她说,“哪怕大多数人都觉得校训只是个眼子,但我的确很受用,起码提醒我做人的准则:博文明理”。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近日来,这则获封“最励志”的哈佛校训在微博上被疯传,网友大学生们纷纷力挺,“校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哈佛的校训记得比自己的还清”……
“就跟一个家庭的家训一样,校训是全校共同遵守的宗旨,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学的灵魂。”著名教育家、武大老校长刘道玉认为,除了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外,大学精神就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上。
标签:考试动态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