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真题 > 专业课真题 > 历史类

2005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

编辑:zhangf

2012-07-31

威廉希尔app 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2005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请查看:

 

一、名词解释(12选10题,6×10=60分)

1、丧服制度2、五德终始说3、六条诏书

4、冯道5、开禧北伐6、大礼议

7、《海国图志》8、轮船招商局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戴季陶11、“二二八”事件12、《解放日报》

二、论述(4选3题,3×30=90分)

1、翦伯赞《内蒙访古》一文说:“内蒙东部有一个呼伦贝尔草原。假如整个内蒙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那么这个草原就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结合中国古代史实,对这一说法进行阐释分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本来在北方,后来移到了南方。请结合史实对这一转移过程进行述评。

3、论清末新政。

4、试比较近现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异同。

北京大学2005年古代汉语考硕试题

一、名词解释(5×8=40分)

①《甲骨文合集》②《资治通鉴》③《说文解字》④《经典释文》

⑤《书目问答》⑥理校法⑦《水经注》⑧《日知录》

二、简答(15×2=30分)

①写出二十四史各部书名;

②《毛诗正义·邶风·燕燕》“燕燕於飛,下上其音。(飛而上曰上音,飛而下曰下音。箋雲:“下上其音”,興戴嬀將歸,言語感激,聲有小大。○激,經歷反。)之子於歸,遠送于南。(陳在衛南。○南,如字,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實,是也,本亦作“?”。)

上文中“協句宜乃林反”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现象?

三、解释下文中括号中的字词(3×10=30分)

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歲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無常數。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自京師郡縣皆有學焉。並具學篇。每歲仲冬,郡縣館監課試其成者,長吏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行鄉飲酒禮,歌鹿鳴之詩,徵(耆艾)、敘少長而觀焉。既餞,而與(計)偕。其不在館學而舉者,謂之鄉貢。舊令諸郡雖一、二、三人之限,而實無常數。到尚書省,始由戶部集閱,而(關)于考功課試,可者為第。武德舊制,以考功郎中監試貢舉。貞觀以後,則考功員外郎專掌之。律曰:「諸貢舉非其人,謂德行乖僻,不如舉狀者。及應貢舉而不貢舉者,謂才堪利用,蔽而不言也。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初,秀才科等最高,試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開元二十四年以後,復有此舉。其時以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進士。主司以其科廢久,不欲收獎,應者多落之,三十年來無及第者。至天寶初,禮部侍郎韋陟始奏請,有堪此舉者,令官長特薦,其常年舉送者並停。自是士族所趣嚮,唯明經、進士二科而已。其初止試策,貞觀八年,詔加進士試讀經史一部。

至調露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始奏二科並加(帖經)。其後,又加老子、孝經,使兼通之。永隆二年,詔明經帖十得六,進士試文兩篇,識文律者,然後試策。

武太后載初元年二月,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長壽三年制,始令舉人獻歲(元會),列於(方物)前,以備充庭。因左拾遺劉承慶上疏奏:「四方珍貢,列為庭實,而舉人不廁,甚非尊賢之意。」上從之。長壽二年,太后自製臣軌兩篇,令貢舉習業,停老子。

長安二年,教人習武藝,其後每歲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開元十九年,詔武貢人與明經、進士同行鄉飲酒禮。其課試之制,畫帛為五規,置之於垛,去之百有五步,內規廣六尺,橛廣六尺;餘四規,每規內兩邊各廣三尺。懸高以三十尺為限。列坐引射,名曰「長垛」。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錢。又穿土為埒,其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名曰「馬射」。鹿子長五寸,高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力。又斷木為人,戴方版於頂。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馳馬入埒,邩屪笥矣|,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馬槍」。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三寸五分。皆以儇好不失者為上。兼有步射、(穿札)、翹關、負重、身材、言語之選,通得五上者為第。其餘復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又制為土木馬於里閭閒,教人習騎。天寶六載正月制:「文武之道,既惟並用,宗敬之儀,不可獨闕。其鄉貢武舉人上省,先令謁太公廟。每拜大將及行師剋捷,亦宜告廟。」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下“大唐”》

(原文无标点——录者注)

1、少牢2、耆艾3、計4、關5、坐

6、帖經7、元會8、方物9穿劄10、色役

四、标点下文(50分)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狩,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

曰:「然則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辭,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不具也。」

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以情性隱微之閒(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此矣。」

問者唯唯而退,余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云。

以上便是"2005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请考生认真查看。

标签:历史类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