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试题 > 考研政治试题

2015年考研政治冲刺模拟题(含答案)

编辑:

2014-12-05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结构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的。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即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对立的反映。

第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性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反映。其一,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能动地加工和改造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创造出理论体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二,主体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创制出未来世界的蓝图、计划、方案等等。其三,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第三,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直观的反映不可能做到创造;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分)

(2)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3分)

(3)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全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和更大的舞台。(3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新增考点认识的本质和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本题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热门社会问题。这种命题方式是今年重要的命题方式。认识在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能动的放映论,强调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要更大的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认识认识的中介作用。要回答好这种题型首先要掌握好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热点,把原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35.【答案要点】

(1)由材料1、2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以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社会保障体制可以有效地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尽快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2)由3、4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获得生活保障,退休老年人在我国人口中占居的比重将日益增加,我国发放退休金的压力将增加,因此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十分紧迫,这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搞活企业、减轻国家负担、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劳力的再生产,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内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别,调整经济关系;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④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⑤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思路点拨】开题短短的一句“下列是有关我国社会保障问题方面的一组材料”就告诉了考生本题所要考查的重点是“社会保障”,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又是今年的新增考点,考生一定要重视。另外,提醒考生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考生一定要特别重视每题开头的一句提示语,这是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的关键。

36.【答案要点】

(1)重要变化是:第一,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第二,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停止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第三,由独立于国民党政府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第四,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以便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参议会系统相一致。

变化原因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深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从民族大义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取消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从而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联系:第一,它们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第二,它们都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区别:在人民民主专政中,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不是人民的敌人;在工农民主专政中,城市小资产阶级仍属于人民范畴,而民族资产阶级则属于敌人范畴。

(3)从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来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没有出现过,也不是没有一点进步作用,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扼杀于摇篮中。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更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封杀而胎死腹中,民盟本身也因此而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强行取缔。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也遭到蒋介石集团的断然拒绝。纵观近百年来中国革命斗争发展的历史,可以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除了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欢迎外,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也不允许它存在。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完全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的掌握。第一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特征的理解。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专政的特征和人民民主专政本质特征的理解,关键点是如何看待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在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倒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边,而在人民民主专政中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第三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理解。既要阐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表现,也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考生要想答好本题必须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有深刻的理解。

37.【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的时候,不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对立起来,而是有机的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是要保护好。

(3)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②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解,以及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今年党的十七大重点强调的思想观点,并列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因此,需要重点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本题要求回答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尤其是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议,考生可以参考十七大报告,认真研读有关内容。

38.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

(1)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背景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

从国际背景看,一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这使和谐世界主张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潮流,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二是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三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人类实现普遍和平、共同发展任重道远,共同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的最高利益。

从国内背景看,一是中国自身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与世界互动明显增强,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二是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承;三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四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延伸。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主张是: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世界各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共同努力:

一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是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努力减少和消除贫困;三是树立新安全观,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四是以一种包容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

(3)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从发展历程上看,和谐世界建设的过程会更长。

其次,和谐社会是与整个人类的和谐世界相关联而存在的,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是靠我们国内,外因是次要的,但也会产生反作用。如果我们面临的外部世界总体趋向和平与发展,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顺利得多。相反,如果外部世界很乱,甚至爆发大的战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干扰。

再次,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有助于我们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内部行为和对外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

高效的复习有助于考研成绩的提高,以上就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2015年考研政治冲刺模拟题,希望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2015年考研政治考前复习题汇总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