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bilj
2015-01-14
2015年考研刚刚落下帷幕,便又有一批青葱考生怀揣着梦想开始了备考之路。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全面掌握考研政治的知识点,小编整理了这篇2016年考研政治辅导:毛泽东著作大盘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萌芽时期著作(大革命时期) |
|
《国民革命与农****动》 |
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
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这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
||
|
|
《反对本本主义》 |
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
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
|
《实践论》、《矛盾论》 |
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
《论持久战》 |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
||
《论新阶段》 |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
||
|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
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
||
《新民主主义论》 |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
《论联合政府》 |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
||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
解放战争时期 |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
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
||
新中国成立后 |
《论十大关系》 |
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 |
|
|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这篇2016年考研政治辅导:毛泽东著作大盘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查看威廉希尔app 考研频道【考研政治辅导】栏目页!
标签:政治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