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辅导 > 专业课

2014年考研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编辑:sx_ningl

2013-05-10

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力三种成分的统一体。

一、自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知与评价。即认识+判断。如“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认识,在此基础上,判断出“我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意义

个体的自我认识如果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间存在的差距太大,就会失衡,产生矛盾。并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自卑。

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要高于他人的评价,因此这是个形成正确自我认识的关键时期。

2.自我评价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 菲斯汀格认为,个体的能力评价、体验,直到人格特征的形成,均是通过与他人能力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自我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以我对客观我的一种态度。自我的情绪体验反映了主观我的需要与客观我之间的关系。

1.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

◇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与之相关的是羞耻心,它是自尊心的基础。没有羞耻心、自尊心,人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会随波逐流。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决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的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观察他人的态度、想象他人评价,并以此为客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我形象。

2.成功感、失败感――成功感、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而确定的。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是主观的,取决于内部标准。但个体的内部标准是通过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的共同标准会成为个体行为的巨大压力,他人的标准也会影响个体期望标准的高低。

3.自豪感、羞耻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一致时,会有自豪感;之间有较大差距会有羞耻感。

4.内疚――由于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利益而受到良心上责备;羞耻则是由于个体的智慧、能力与努力不够,对社会贡献少于他人。比不过别人。

适应内疚是利人利已的,但过度则会形成变态人格。

三.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行为与思想的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其有两种作用,一是发动、二是制止。它对于个体的态度转变具有决定作用。

更多精彩推荐: 考研 > 考研辅导 > 专业课

标签:专业课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