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辅导 > 专业课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

编辑:

2013-01-14

其次是消息写作,这和稿件评析是相通的,将消息写作的要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弄清楚,然后按照要求写作便是。当然,这说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但笔者觉的,逻辑就是这样:既符合书中的写作要求,又规避了书中题到的一些毛病,自然就是好的作品。写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倒金字塔结构,这一点书上说的很细致,在此无需多言。09年的考题,邮箱地址中文化就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例子。笔者当年拟的标题,现在还印象很深:E-mail地址能用中文啦!导语是个提问式:E-mail地址也能用中文?——对!据本月发布的邮箱名称母语化标准……该消息的新闻精华,应当就是邮箱地址能用中文这一事实,次重点应当是这一技术发展中,中国人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次次重点应当是邮箱名称发展历程的背景知识了。另外,导语之前的“本报讯(记者 XXX)”不能丢,说来惭愧,2011年考研,笔者就把消息头忘写了,当时也的确感觉像少了什么,但就是没有发现。从考场出来,刚走几步,突然记起,但为时已晚!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低级错误吧。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领悟消息写作的要领的确是个缓慢艰难的过程,在此可供参考的点子如下:在自己的圈子里,找一个懂消息写作的人,将你写的稿子拿给他指点,一般而言,你肯定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笔者是觉得,自己一般难以看出自己的稿子有何纰漏,哪怕是非常低级的错误!这和英语老师,总能一眼看出我们英语作文的毛病,道理应该是一样的。笔者在09年考研看书时,曾把稿子拿给校报编辑指导过,她是安大毕业的新闻学研究生,虽然她的批评让人很是惭愧,因为笔者的稿子,当时竟是出现些低级错误,但在写作水平上,笔者无疑往前迈了一步,而这则来自于她的指点。今日想来,她算是笔者学习新闻的启蒙老师了,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所以建议大家也寻找一位自己生活中的高人,相信高人的肩膀,定能让我们看的更开阔走的更辽远。

消息写作再补充一点,参考书中第十一章开始,就不是讲消息写作了,这一部分,有时间的话浏览几遍,没时间的话,不看应该也无大碍。

实务试卷上还有一道大题,评论写作。08年没考,09、10年都考了。今年换了个形式,考的是评论的评析。这和消息的评析和写作所遵循的逻辑也是一样的。例如,吃透评论写作的要求,弄清论证的方法,牢记评论写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至于参考书,用人大版,还是用复旦版、高教版,问题都不大。评论写作,笔者觉得关键是靠日常的积累,而这积累则主要来自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这可不是说评论写作不用准备,或者是准备了也没有用。较之以前的写作文,消息写作与评论写作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找本书研究一下,肯定是必须的,尤其是跨专业的同学。在此提供一下两个具体建议:一、将某篇评论和教材中的写作要求、方法之类进行対照,细细体会,这同消息写作的学习是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当你看到一些貌似很优美或很有哲理句子,应当把它抄下来,偶尔看看,尤其考前要看看,以资模仿。咱水平虽然不高,但在考场上,借用几个别人的句子,最起码可以假装水平很高的样子!二、找本评论赏析类的书看看,无论对于评论写作还是评析,都是有用的。至于评论的其他方面,什么角度、深度、论证方法之类,教材上都有论述,而且深入浅出,无需笔者在此瞎操心了。

根据安大官网10,11年的考试范围,都包含编辑学,09年安大招生简章没有提到。但从10年的试卷来看,纯粹的编辑学知识涉及甚少,基本没有发现。今年实务第一大题变样了,不是考需要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而是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采访、评论、编辑.....并说明理由。这里算是考到了比较纯粹的编辑学,但它也不是死板的写在书上的某个明确知识点,也是仁者智者,各持己见。笔者10年考复旦新闻学时,看过复旦版的编辑,因为复旦是要考名词解释的。至今仍然记得,10年复旦实务试卷,共三大题,第一题名词解释,第二题论述,第三题评论写作。第一题共四个小题,每题20分,其中一个就来自于编辑那本书。笔者手头上有复旦版的评论和编辑教材,但今年考研准备阶段,是没有碰过这两本书的,应对考试,未见有多大困难。所以,关于编辑学,建议大家找本书,大致做个了解,应该就足够了。

学习新闻实务,不可不做的功课就是看别人的作品。除了书本,就是杂志报纸了。笔者考研期间,《南方周末》基本每周必买,当然,总是看不完,但头版与评论版一般都会仔细看。其他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值得一看。考研看书期间,总有走神、焦虑、纠结、压抑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可以打着学习专业课的幌子,堂而皇之的看报纸,何乐而不为呢?

复试,这是个绵长而复杂的话题,但笔者只打算用简单而朴素的逻辑稍作论述。

笔者认为,如果初试被淘汰,那么备考期间用于关注复试的时间和精力,都将付诸东流,毫无意义。而如果将用以关注复试的时间和精力累积起来,用于看书,是否能为我们增加1~10分,甚至更多分呢?而这1~10分是否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呢?——不得而知!

当然,相信现在作为准研究生的你,一定能够顺利进入复试。但安大一贯分数出来较早,今年二月底出分数,四月中下旬才复试,至少也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那时我们再去全方位的了解复试,既有更加丰裕的时间,又有更加充足的动力,不是么?所以,笔者建议,关于复试的一切,还是等初试之后再去了解!现在花大把的时间去了解复试,未免所得不抵所失。

以上只是笔者去年才产生的想法,因为前两次考研时,笔者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复试,尤其是在“复试黑”“安大黑”“复旦也黑”“调剂更黑”的言论漫天飞时,又何尝能够按捺住自己。可现在回头想想,那些功夫都成了白搭,只是浪费时间,同时也扰乱自己心绪罢了。如果连复试都进不了,复试的黑与不黑又与自己有何干系!

笔者和很多同学一样,来自农村家庭,整个家族里,自己就是那个学历最高的人,套用《裸婚时代》里的话说,“他们,有的是背景,咱有的,只是背影”。初试之后,很多同学都或明或暗的建议“攻关”,笔者倒不是要将自己标榜成不与所谓之黑为伍的清高之流,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如果说既有“运作”的必要,也有“运作”的条件,关键时刻,吾如此之大国之智慧公民,纵是拼了血本,也绝对毫不含糊。可终究,怎奈何,笔者乃一介庶民,仅是个“只有背影”的人。所以,笔者能做的,只是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先是复试中的笔试,再是面试,最后是师生互选。

复试成绩公布到师生互选之间那几天,真可谓度日如年,亦可比热锅上之蚂蚁,其揪心与焦虑,今日真是不堪回首……但最终,笔者被录取了!如果你是属于“有背景”的那一部分,自不在讨论之列;但如果你同笔者一样,只有孤零零的背影,也不用担心,笔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还害怕什么呢?而且,笔者坚信,当实力派的“背影”和花瓶式的“背景”狭路相逢时,胜出的必将是前者!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因为我们对新闻学院的老师有信心。所以,与其嗟叹缺少那么一个“背景”,远不如,静下心来,全力充实自己的“背影”!这,才是天下之正道,尽管它满是沧桑。

2009年5月,笔者来到合肥,开始了在合肥工业大学的校漂生活。那时,就和同学开玩笑说,你们毕业了,哥到合工大读“大五”。未曾想,时光悄然,悠悠年华,笔者在合工大,一晃就是两年,从“大五”读到了“大六”。

一直以来,笔者都觉的,自己也勉强算是个学习刻苦的学生。通过求学,笔者从农村来到城市,所以对这条路,是心怀希望的,而这条路,也的确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巨变。回想过去,自己的求学之路倒也一直顺顺利利,未曾有过什么大风大浪,但考研,算是彻底的栽了。现在见到读研的大学同学,该叫他们学长学姐了,因为当笔者研一时,他们已经研三或研二了。当然,庆幸之处在于,尽管笔者跌倒了,但也爬起来了!

站在当下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所能做的只是回忆,或者是从当年零碎的日记中,去寻找那时内心深处的一些蛛丝马迹。笔者始终以为,今日的回忆,多少夹杂着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臆想,再加上出于种种考虑,而对昔日感受的不自觉筛选,回忆大多难以完全还原当年的真实!所以,只选择叙述记忆中些许深刻而不连贯的片段:

2009年6月,笔者回到学校答辩。也就在这时,昔日与自己一起看书一起占位的同学,陆续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安徽大学、上海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而不考研的同学,大多也签了就业协议,或等待上班,或是业已在外上班挣钱。毕业了,或工作,或读研,而自己,却在一所原本与己无关的学校开始了所谓的“大五”。那年那刻,心中定是五味杂陈吧!

2010年1月,笔者在合肥市包河区某中学,参加了复旦大学10年新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面对政治试卷,三年的感觉基本雷同,即不觉难,也不觉易,反正浑浑噩噩的做完了。面对英语试卷,依旧是2009年的感觉,搞不清阅读理解的讲的是什么内容,作文也停留在凑字数的水平。而新闻史论,死记硬背的问答题答的磕磕绊绊,从未相见的专业术语,更是让人望洋兴叹。相较而言,新闻实务111分,算是考的不错了!

10年考试之后,言论一致认为“英语很难”。但笔者总觉得,当我们张口指责“xx很难”时,和承认自己“xx水平不够”是一个意思。不同在于,前者把责任推给了其他方面。而且这样的推诿,往往很能够引起“共鸣”,且给彼此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台阶,因此“xx很难”得以大行其道,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而它,足以将每一个不同的声音湮灭掉。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准研究生,且不论你是否同意笔者的观点,但不知你有没有觉得,以上所述,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沉默螺旋”?

2010年3月,复旦的分数出来了。坦诚而言,史论考试结束,笔者作为祖国之大好青年,就做好了支援祖国边疆的打算。只是分数,比预想中更低。要不要第三次考研?对笔者而言,这不是一个需要太多权衡与考虑的问题。需要权衡与考虑的是:这一次,该考哪所学校?复旦,你敢么?安大,你就一定能考上?

彼时,笔者回到了就读大学的江南小城xx市,成了一家火锅店的服务生。这的确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那时,和同学打电话,总是羞于启齿,一说到工作,总是寥寥几句,然后立马岔开话题。不过,在那里,笔者拿到了生命中第一笔真正的工资,也度过了比较安逸和愉快的半年,直至10年7月。

2010年7月,笔者再一次来到合肥,来到合肥工业大学,开始了第三次考研!那时就有同学问“假如这次还考不上,怎么办?”,这是一个让人无语的问题,笔者也不知道答案,只知道,这个问题既让自己感觉很无助,也让自己很恐慌。这半年,不再使用闹钟,每天睡到自然醒,一般是八点左右;这半年,开始打起精神跑步,每隔一两天到操场跑几圈;这半年,看书的时间越来越短,但笔者不得不承认的是,看书的状态与效率也没有彻底的好转,较之往年,只是稍有改善。

从10年9月开始,笔者每天看了一门课之后都做这样的记录:

10月11日(星期一) 8:40(注:起床时间)

9:50~11:40 1h50’ 专业课

16:40~18:00 1h20’ 英语

19:00~20:40 1h40’ 政治

21:00~22:00 1h 英语 总5h50’

10月12日(星期二) 7:15

08:10~09:30 1h20’ 英语

10:00~11:30 1h30’ 专业课

15:00~16:40 1h40’ 政治

17:00~18:00 1h 专业课

19:10~20:10 1h 政治

20:30~22:00 1h30’ 专业课 总8h

现在,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看看这样的记录,心中的感受非常复杂,酸楚、感动、留念……无法用文字或言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笔者和在东北财经大学读研的同学聊天时,提到自己的看书时间,他总说“没事,没事,你那水平,考试只是一个过场了”。那时的自己,充其量也就是现在的你——准研究生,虽说无需妄自菲薄,但也不会妄自尊大,尤其是自己有几斤几两,笔者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对于研究生考试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况且已经是“三进宫”了,又哪敢怠慢。但就准备一场考试而言,笔者觉得,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是并重的,缺一不可。而在过去两年里,自己尽在时间上做文章了,所以,第三年考研,笔者给自己的要求是,先求效率,后拼时间。

2010年11月12日,距2011年研究生考试63天!这一天,是个重要的日子。笔者又一次去了安徽大学新校区(官方称法:磬苑校区),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次考研报名现场确认,并在安大门口给自己订了考试时住的房间。

那天,笔者去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办公楼,楼前广场上的孔子像傲然矗立,远远的,看着“新闻传播学院”的标牌挂在办公楼大门上方,那时那刻,笔者定是以一个朝圣者的姿态瞻仰那块标牌吧;那时那刻,笔者心中定是激流涌动踌躇满志吧!

新校区的开阔与空旷,令人在嘈杂拥挤的城市顿觉豁然开朗。而湛蓝色的天空,清澈的翡翠湖,葱绿的草木,更是激起笔者对这个地方的无限遐想。

这是笔者第三次到安大新区。第一次是08年10月,当时绕了九转十八弯,联系上了一个安大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她给笔者提供了很多笔记,也当面给了很多指点,尽管已成往事,但那份感激之情仍在心中。第二次是09年5月,那时,09年考研的大幕基本已经落下。虽然没能如愿考上安大,但笔者还是决定去安大请那个提供帮助的女生吃饭,以表感谢。她当年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就这样,笔者以报考安大失败者的角色,在安大门口,请她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吃饭,今日想来,倒也是很有戏剧性。吃饭的情景和当年的对话都已模糊,只记得,最后是笔者一个在安大学历史的同学抢着买单了。哦,他是笔者的高中同学,那年,他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分拣出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一切既仿若昨日,却又宛如一梦,让人不禁嗟叹:转瞬即逝的时光,白驹过隙的年华!

2011年1月,安大新校区博学南楼,笔者在那参加考试。第一天,坐在右手边隔着一个过道的那个女生,把政治试题放在桌肚里,老师发现时,政治试卷已经密封了。第二天,她没来,坐在笔者前面的哥们也消失了。而坐在笔者后面的哥们,考试那两天,连续不断的咳嗽,扰的笔者心烦意乱。未曾想,复试考笔试时,他又鬼使神差的出现在身后。笔试结束时,我们认识了一下,他说“你比初试时瘦了”,笔者答“我记得你,初试那两天你总咳嗽”。巧合之处在于,他家尽然就在笔者读大学所在的城市,更巧的是,他家就在笔者的学校后面,只隔一条马路。他在安大读了四年的新闻,笔者在和他家一路之隔的大学读了四年会计,再经历两次考研的失败,然后大家两次坐在同一个考场上,并且座位就是一前一后,最后认识。笔者想,如果这是两个单身的男女,面对这么不可思议的经历,是否会撞出一发不可收拾的火花,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那将是多么美满的姻缘,多么完美的故事!当然,这,只是笑谈!

第三次面对考研试卷,终于找到了些许同前两次不同的感觉。或许是心里的担忧所致,政治答的并不非常顺利,最后一个问答题只写了寥寥几句,就打铃交卷了。哦,安大不是打铃,而是——吹哨。真没想到,在一所跻身211的大学,还会使用如此古老而厚重的方式。之后的英语考试,虽然时间上仍然是争分夺秒,但阅读理解的大致意思能看懂了,心中自然宽慰了很多。第二天,上午考史论,第一题就把笔者彻底的难住了。关于“默多克”,笔者所掌握的关于它的知识,仅停留于“它应该是西方某国的一个传媒集团,或者是垄断公司”,其他就一无所知了。至于怎么答题,只能是按照垄断传媒公司的思路胡诌一番。不过,好在后面的四大题都还答的比较顺手。

最后一场考实务,虽然题型有变化,但答题基本顺畅,美中不足在于,消息写作遗漏了消息头,而且标题和导语都有涂改,卷面可谓非常不整洁,这大概也是实务的分数没上去的原因之一。顺带说个题外话,笔者一同校同专业的学妹,她也是今年考安大,她是第一年考,实务比笔者高10分!考研期间,我们经常交流,并没有感觉她有所谓的天赋,而且笔者一直以为,自己的水平,在其之上,当然,分数貌似并不同意笔者的这个看法。但她绝对是非常刻苦的,最少从学习时间上看,是笔者之流不可望其项背的。提到此人,用意何在,相信你我心知肚明。

考试那两天,笔者一个人,带了一堆书,坐149路公交车从合工大到安大新区,除了吃饭付钱时说的那几句话,基本就没有张口。开发区冰凉的冬风,没有灯光的黑夜,没有定数的未来,第三次考研的忐忑,独自一人的孤寂,更是增添了那时心中无比的苍凉与惆怅,个中滋味,难以言说。当然,那两天过的很快,笔者又背起那一大堆书,从安大新区回到合工大,依然是149路公交车,只是这一来一回,或许已经注定笔者人生的峰回路转了吧。

回到合工大,给老爸打了个电话:考试结束了,现在先找个工作,边上班边等分数。挂断电话,一抬头,合工大那栋承载过无数人梦想的主教学楼,依然灯火通明!那时那刻,笔者,如释重负,却又怅然若失!

2011年6月14日,安大龙河校区。

“XXX(学号T2011XXXXX): 经批准,你被录取为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系) 新闻学 硕士学位研究生。”

展开录取通知书,笔者知道,一段征程结束了,另一段征程开始了。

结语

从2008年至今,在考研论坛上溜达了近三年,看了不下百篇的考研经验。这些文章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点:学习心得、个人经历、考研感受。不同的文章,各有侧重,笔者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主要写学习方面,辅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一路走来,不禁感叹,如果早有高人指路,如果早点掌握到一些信息,或许09年就考上了,最起码也不用直到今天……当然,这只是或许。笔者无意于,目前也没有充足的实力扮演他人生命中的高人,只希望自己这些用心而作的文字,对报考安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同学有所帮助。考研论坛中的经验谈数以百千,有饱含感情发自肺腑的真情之章,也有娓娓道来有条不紊的理性佳作,但也不乏空洞显摆有炫耀之嫌的应景之文。笔者所愿,即自己的文字不会沦为泛泛,且对报考安大新传的同学真有些许参考价值,此亦本文动笔之初衷。

人生仿若一场旅行,条条大道通罗马,而考研终究只是其中一条。考研的成败只是暂时的,它并非人生的成败。但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请一直走下去。哪怕有一万个理由半途而废,那一万个理由,究竟是退出的“原因”,还是逃避的“借口”,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夜深人静时,觥筹交错后,我们总要面对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为了不让自己失望,为了白发苍苍时,心中没有这样一个遗憾,所以请你走下去,走下去......

相信不抛弃不放弃的你,一定能够走到考研这条路的终点。而在终点: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欢迎2012年研究生入学的锦旗,已在蓄势待发,准备为你一展身姿,新闻传播学院办公楼前的孔子像,也正在向你频频颔首,这一切,你分明已经看到了,不是么?

标签:专业课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